金年会体育

南宫NG·28(南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信中国品牌力量

精准服务助农兴农——晋城市气象部门护航农业生产见闻

  

精准服务助农兴农——晋城市气象部门护航农业生产见闻(图1)

  晋城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农耕文明的厚重底蕴,神农尝百草、舜耕历山等传说在这里代代流传,如今正演绎着气象助力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崭新故事。近年来,晋城市气象部门以“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为目标,深耕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用科技力量为乡村振兴筑起一道“气象防线”,让农业产业在风雨中稳得住、在晴日里长得好,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

  8月2日午后,热浪在大地翻涌,陵川县中药材种植基地里,郁郁葱葱的连翘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丰收合作社负责人杨继红穿梭其间,时不时抬头看看天空,眼神中透着对天气变化的关注。“以前靠天吃饭,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或者大风天气就能让一年的心血白费,现在有了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提前预防心里踏实多了。”杨继红一脸感慨。

  他的这份安心,源于晋城市气象部门构建的精密监测网络。近年来,晋城市以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监测站网建设:新建6部激光测风雷达、28个气象观测站、2个二级辐射站、2个生态站、4个农田小气候站,升级改造6个国家站和13个区域站,加装北斗卫星通信模块和称重降水传感器11套,还配备了7部卫星电话。目前,国内先进的S波段天气雷达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与原有的149个自动气象站共同编织起一张严密的监测大网,实现了卫星、雷达、地面观测站三维协同的监测新生态,站网间距由8公里缩短至7.28公里。

  “全县所有乡镇预计未来6小时将出现雷暴大风天气,阵风风力达7级以上或有较强雷电,局地可能伴有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7月23日,泽州风廓线雷达迅速捕捉到气象数据异常变化,泽州县气象局值班员秦晋杨在19时33分提前向周边乡镇发出雷暴大风预警。得益于这一及时预警,泽州县北义城镇程沟村红薯基地紧急采取防护措施,成功减少了损失。风廓线雷达通过向高空发射不同方向的电磁波束,利用多普勒效应实时提供大气的三维风场信息,其探测精度、垂直分辨率和探测时间间隔等性能远超其他观测系统。

  同样,阳城县的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精确探测云体发展高度、对流云的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强对流天气的发展趋势,弥补了我省新一代天气雷达网在晋城市西南部低空覆盖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短时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晋城市气象局副局长王艳云介绍。

  高科技设备的投入使用,让气象数据的获取更加全面、及时、精准,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真正做到了让数据“跑”在灾害前,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记得2023年10月,有一天我们正晾晒山茱萸,12点半县气象局打电话说,一小时后南部乡镇有局地雷阵雨。当时我看着头顶的大太阳,犹豫了半天才决定把33吨山茱萸回收。”回忆起那次紧急抢收过程,阳城县蟒河镇山茱萸种植户上官文龙仍心有余悸,“一小时后大雨果然来了!当时山茱萸每吨售价6万元,如果被冲走或发霉,损失不堪设想。从那以后,我都是根据县气象局提供的气象专报来采取防护措施的。”

  这样的“精准滴灌”式服务,是晋城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的常态。他们聚焦粮食安全,强化农业生产全链条服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服务;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气象需求,推出“一县一特”专项服务,量身定制气象服务产品,从播种、生长到收获,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气象指导。

  “前段时间,幸亏气象部门提前一周通知气温要到35℃以上,我们才能提前增加水量,开动液氧机和水车式增氧机,有效降低水温、提高溶氧,大大减少三文鱼死亡率。”8月10日,沁水县郑庄镇张峰村三文鱼养殖基地负责人胡进富深有体会。

  三文鱼是一种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冷水洄游鱼类,天气的细微变化都可能影响其生长状况与捕捞成果。沁水县气象局联合晋城市气象局服务中心组建“三文鱼科技服务小组”,在基地布设水温自动监测设备,全天候、高密度实时监控水体温度,构建专属模型,开发水温变化预测产品和中长期养殖气象风险预报。“这一定制化智慧气象服务不仅让基地能提前预判水温波动,科学调整投喂与增氧策略,还能在极端高温等天气来临前,主动采取防灾措施。”市气象科普人员庞文萱说。

  高平市寺庄镇和陈区镇是大黄梨的主要种植区域,冰雹等灾害对大黄梨的产量影响巨大。从5月22日挑选站址到目前的空域申请,晋城市气象部门正在这里建设2个高炮作业点,为大黄梨撑起一把坚固的“保护伞”。

  此外,晋城市气象部门还针对不同季节和天气状况,为农户提供个性化的农事建议:干旱时及时发布干旱预警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指导农户合理灌溉;强对流天气来临前提醒农户做好防风、防雹措施。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服务,让气象技术真正“沉”到田埂上,助力农业增产增收。

  8月15日,走进陵川县附城镇东下河村连翘种植基地,虎头山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韩虎山正查看连翘生长情况。他手中拿着一份《陵川县中药材生产气象服务专报》,上面详细记录着未来一周的天气变化,以及对中药材生长的影响和应对建议。“这份气象专报就像金年会体育的生产指南,按照上面的建议管理,连翘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保障。”

  陵川的做法,只是晋城市气象部门推动“气象+”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围绕本地特色农业产业,晋城市气象局联合农业部门共同护航特色农业发展,从产前的气象条件分析、品种选择建议,到产中的气象灾害防御指导,再到产后的晾晒、储存气象服务,实现了气象服务与农业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阳城县气象部门与蚕桑产业紧密结合,深入蚕桑种养大户了解生产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天气预报和农事建议。“我们利用应急广播系统,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和点对点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确保蚕农能及时获取气象信息。目前,全县蚕茧产量占全省的86.8%,蚕桑南宫智能科技综合产值达3亿元,气象服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县气象局局长张治海介绍。

  今年5月,晋城市气象局又与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晋城中心支公司签订南宫智能科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构建“全程保、灾前防、临灾减、灾中救、灾后赔”的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开启“气象+保险”新模式。

  “气象科技正以强大的力量推动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今后,我们将继续以气象为农服务为出发点,强化多部门联动协作,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多渠道开展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用科技守护丰收,守护万千农户的幸福生活。”晋城市气象局局长帅克杰目光坚定。

Sitemap